开到群众家门前的“接访大篷车”
    ——梧州市龙圩区人民检察院开通异地接访“直通车”解民忧

来源:平安梧州网总编室  发布日期:2014-10-20  分享到:
 

“检察机关办事公道,群众们都知道,有问题也都希望向你们检察机关反映,但就是你们的办公地点离辖区太远,来回大老远跑一趟就什么农活都不用干了……这下可好了,接访车都开到家门口了,不找你们找谁?”这是近日一位梧州市龙圩区广平镇老乡在圩镇接访点说出的肺腑之言。

20131128正式挂牌成立以来,龙圩区人民检察院由于在辖区内没有办公场所,只能借用位于万秀区的原万秀区检察院的办公大楼开展各项检察工作,距离辖区最近的镇就有十多公里,给来信来访的群众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很多龙圩区的群众因为不知道龙圩区检察院的办公地点而打消了到检察机关进行信访的念头。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龙圩区人民检察院就把解决群众信访难作为教育活动的重点来抓,通过走基层、听民意、察民情收集解决异地接访难的意见、建议,探索出了一套“点线结合,辐射到户”的异地接访新模式,将“接访大篷车”开到了群众家门口。

建点:将接访室建到群众家门口

建院之初,龙圩区检察院在辖区内只有派驻大坡检察室一个点。辖区内的龙圩、新地、广平三镇的群众要到位于大坡镇的检察室反映问题依然要走十多二十多公里地,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此,龙圩区检察院党组决定在辖区内的龙圩、新地、广平三镇设立检察联络点,派出控申、预防、检察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每个乡镇圩日的不同情况,每周到联络点开展一次到两次的接访工作,真正把接访室建到群众家门口。

为了方便群众向上级检察院反映问题,龙圩区人民检察院还在检察室联络点开通了的视频接访系统,群众足不出乡镇,就可以直接在乡镇检察室通过视频向该院甚至向市检察院进行控告、举报、申诉,极大方便了群众。今年以来,就有4名群众在大坡检察室通过视频的方式向该院和市检察院进行控告、举报、申诉,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群众笑着感叹“上个网就把事情解决了,真方便!”

穿线:把“接访大篷车”开到群众家门口

“光有点还不行,群众问题有缓急之分,不能等到圩日才反映、才解决。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坐堂接访”的陈旧模式,才能切实解决群众信访难的问题。”这是龙圩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会上梁琪检察长的一个坚定的表态。

为此,龙圩区检察院建立起了一个走村串户的下访巡访的长效机制,带上折叠桌椅、太阳伞、宣传资料和接访受理记录本,检察官们每周选择辖区内特别偏远的一到两个乡村,把接访受理点设到村里,一边开展宣传,一边受理群众信访,根据实际情况,预约入村接访、入户上门接访,以进村入户的形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62327日为期一个星期的举报宣传周活动,龙圩区检察院在龙圩镇、大坡镇设点开展宣传活动,拉挂宣传横幅、宣传板报、分发宣传资料,开展接访工作。共收到群众举报线索1条,民行民事申诉案件1件,接受法律咨询群众31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20份。让管辖区内的相当一部分群众了解到检察机关的信访职能与信访渠道。

722该院到广平镇淑里村设点。才刚摆好桌椅,遮阳伞都还没支起,就有群众拿起桌上的宣传册认真阅读起来。一位群众说“检察官们竟然这么大老远跑到我们这么偏远的乡村开展宣传,倾听我们的反映,这可是头一回!”群众们争相奔走相告,不一会,接访点就满了群众。群众们纷纷表示,由于他们地处比较偏远,很多老一辈的村民都不懂法律,平时邻里纠纷甚至涉及到山林土地问题都不懂如何使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现在好了,检察官们都到家门口为群众解决问题了,这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带来的温暖啊!

解难题:将群众反映问题一一落实

5,龙圩区检察院根据龙圩镇某村组的一封来访信件,得知村干部李某某于2010年落选后,仍长期占有一笔3万多元的集体资金,群众意见很大。院党组迅速指派一名分管副检察长带队,汇同龙圩镇人大、公安组成的工作组,来到该村村委,约见李某某,详细了解了信件来访所提及的内容,并督促其尽快交还所占用的集体资金。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约谈,最终使原来态度蛮横的李某某认识到了错误,并迅速将欠村委的集体款3万多元如数交回到了村委的账上。

828,龙圩区人民检察院收到多封来自广平镇某村村民举报“两委”选举期间,选举候选人存在的破坏选举、超生、侵占林场等问题。该院急群众所急,于29日迅速派出由分管副检察长带队的工作组来到广平镇政府,通过下村调阅党支部副书记候选人和投票选举人名单、与镇计生站核对超生入户信息等相关工作,查实选举选票情况合理合法,符合选举规定。对于候选人存在超生问题,检察官们建议镇政府再次严格审查选举候选人,进行新一轮筛选,剔除不符合选举要求的候选人,以确保选举的顺利进行,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龙圩区检察院通过解决异地接访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龙圩区各乡镇领导、村干部及村民群众的肯定。检察机关通过把“接访大篷车”开到群众家门口,摘掉了群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标签,成为了以贴近群众诉求为出发点,听民意、解民忧的“贴心人”。

(宣传大篷车)

(覃    姚曦华)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桂ICP备15009969号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09号
网站主办: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梧州市平安办
电话:0774-6022086  邮箱:paw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