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卫士]一片“牛心”在警营

来源:平安梧州网总编室  发布日期:2008-07-20  分享到:

入伍二十年,从西南边陲到桂东国门,他安心部队、兢兢业业,谱写着一曲曲忠诚赞歌;从普通一兵到科长一职,他工作出色、众口皆碑,深得领导信任,同事敬佩,群众赞誉……他就是现任梧州边检站政治处宣传纪检保卫科科长、被大伙戏称为“老黄牛”的黄继斌。

 

一片牛心在警营

 

记者李继远

 

图为:黄继斌(左一)深入抗击洪灾一线采访,得到老百姓的赞扬。

 

接触过几次梧州边检站政治处宣传纪检保卫科科黄继斌,他留给记者的印象是憨厚、老实,“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真实写照。

翻开黄继斌的从军史,仿佛在细细欣赏一名战士的荣誉史,让人收益匪浅。十九年前,黄继斌带着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崇高理想,从老家贺州市应征入伍到西南边陲的哀牢山脚下。九年前,组织把从云南思茅调来梧州边检查站,他二话不说、奔赴新的战地、忠诚履职、热心工作。他在梧州边检站政治处一干就是九年,无论任宣传干事还是宣传纪检保卫科科长,他都勇攀新梯,屡获殊荣,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优秀干部标兵”1次, “优秀警官”3次,2008年被广西边防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嘉奖多次。

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梧州边检站采访,记者听到官兵们都亲昵地对黄继斌称呼为“老黄牛”、“阿牛”,许多新战士到站半年竟不知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就是那个实实在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为什么他的外号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老黄牛的印象已深深刻在官兵的心里。

“我们的‘老黄牛’加班加点干工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工作多、任务重,负责了宣传、纪检、保卫、教育、双拥等多项工作,还承担着政治处日常事务工作的处理的责任”, 梧州边检站政委林红对记者说。这些工作虽然琐碎、繁杂,但他不厌其烦,身体力行,恪尽职守,完成好每一项工作。随时半夜一点多还在办公室写稿,第二天,官兵们看到他挂着个黑眼圈来上班,都改叫他“熊猫”。老黄笑着说道:“熊猫是国宝啊,要重点保护!”

2005年梧州 “6·8特大洪灾期间,黄继斌既是战斗员又是战地记者,白天打头阵、当先锋,与洪魔搏斗、与枭龙抗争,是官兵的楷模、典范,是群众心中战得胜、打得赢的保护神,彰显出大无谓的英雄气概。那些无数个夜晚,他顾不上休息,挤出时间撰写稿件,有时一直加班到天亮,及时把部队抗洪事迹宣传出去,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参加抗洪抢险。抗洪结束时,他先后共在《人民日报》华南版、《边防警察报》、《广西日报》、广西边防总队局域网、梧州电视台等媒体发表稿件28篇,撰写先进事迹材料6份。正是他刻苦敬业的精神,赢得了官兵的高度赞誉,抗洪结束后,被总队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又到了干部子女入学入托的时候,孩子急,父母们急,老黄比他们更急。这两个月来,他先后30余次去市教委、区教育局、学校、幼儿园交涉,平均2天就去一次,有时一天就跑三、四个地方,没有车就步行,脚酸了、腿麻了,从来没有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的努力使6名干部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有效地解决了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如果说以上述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年富力强的年轻人身上的话,那就不必惊讶,但它发生在黄继斌身上,就不得不令人敬佩。由于多年服役在空气潮湿、寒气逼人、雨水过多的云南高原地区,他的双脚一直患有严重风湿病,雨季一到,病痛就开始发作,有时走起路来双脚还有些蹒跚。尤其是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坐的时间较多,得了腰椎突出症,经常疼痛难忍。就是这样一个身患疾病的老同志,一直为广大官兵做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表率,为驻地百姓做出默默无闻、不计劳苦的奉献。站的领导评价说:“老黄牛”的外号对黄继斌来说,没有任何水分,没有任何污染,是他入党18年来的真实写照。

宣传工作的“领路牛”

说起黄继斌,该站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无不敬佩。兵龄近20的他是梧州边检站新闻宣传工作的中流砥柱,是新闻宣传阵地上的“号手”,更是官兵口中的“牛人”,是全站新闻工作的策划者,也是实施者,更是领头人。

11年来,黄继斌同志一直坚守在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他对记者说: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天不学习就落伍。他对新知识、新技术“滴水不漏”,“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也早就成了他的座右铭。他常利用政治处资料多的有利条件,广泛收集写作资料,学习写作技巧,在拥有扎实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摄影、摄像技术,以及图片、影片编辑制作技术,每年到驻地媒体、单位跟班学习,争取掌握更深层次的新闻采写和编辑技巧。

为了提高自身水平,2006年,他积极参加全军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试,并获得了英语证书和网络应用基础证书,2007年,他又取得了计算机WinXP合格证书。正是如此地不断充电、不断加油,他才拥有了“计算机高手”、新闻宣传的“业务通”、“写手”之类的头衔。自2005年以来,他利用自己的特长,每年为退伍老兵拍摄、编辑、刻录光盘,送给老兵们作为留念。凡是结婚办喜事的同事,都喜欢叫他帮忙,留下美好的倩影,深得战友们的赞誉。

自从走上宣传这条路,老黄就爱上了这个又苦又累的活儿,每遇重大活动、自然灾害,老黄就扛着“长枪短炮”奔赴阵地,洪水冲不断,骄阳阻不住,病痛挡不了。10年间,他用并不宽阔的双肩把精彩、感动、震撼一幕幕锁在镜头上,把欢声笑语、旧貌新颜、悲欢离合刻画在胶片中,把心血倾注这片热土上,却把自己走过的艰辛历程远远抛走。

说起黄继斌在新闻报道上取得的成绩,那真是一时难以统计得清。他回忆起22年前的处女作《我是一个兵》,当在媒体上发表后,兴奋的他彻夜未眠。自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后,本着“占领宣传文化阵地、激励官兵士气”为落脚点,重在报道部队的典型事迹和官兵喜闻乐见的事件。在2005年“梧州6.23”特大洪灾、2006年梧州“6.8”特大地质灾害期间,他紧抓契机,撰稿鼓舞士气,两次救灾抢险,共撰写重量级稿件46篇,分别在《人民日报》华南版、《边防警察报》、《边防警察》、《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表,部队的先进事迹得以及时报道,官兵们士气得到极大鼓舞。通过报道,梧州边检站也成为了一支全国家喻户晓的边防部队。2007年,他所撰写的论文《如何把握新闻宣传中的“度”》在广西新闻协会主办的月刊《新闻潮》发表,更是他多年撰写新闻稿件的经验的结晶和升华。

驻地百姓的“孺子牛”

黄继斌到梧州的9年时间里,梧州几乎每年都遭遇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震惊全国的2005梧州“6.23”特大洪灾和2006梧州“ 6.8”特大地质灾害。在与自然灾难搏击时,在人民财产保卫战打响时,黄继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牺牲自我的敬业精神受到了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不愧为驻地群众的“孺子牛”。

2005621晚上11时,梧州长洲区泗洲岛全面告急,岛上村民2000多人被洪水围困。黄继斌与全站50名官兵连夜赶赴灾区实施救援。官兵们赶到泗洲岛,立即展开营救工作。

一位姓王的老大娘,儿女不在身边,被洪水困在家中。一路搜索而来的黄继斌发现后,想把她接回到大船上运送到安全地带,可是她人在二楼,小小的冲锋舟无法将她接下。这时洪水继续上涨,如不迅速撤离,泥砖做的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黄继斌绞尽脑汁,看到有条排水管,就顺着排水管往上爬上了二楼,在场的同事为他拈了一把汗。他自己脱下游泳衣,帮老大娘穿上,找来两根树木,捆绑起来,做好梯子,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安全接上冲锋舟。老大娘感动得说不出话,哽咽着只有两个字:“谢谢,谢谢!……”据统计,那次洪灾他共营救群众136人,转移群众900多人,为民挽回损失200余万元。

在梧州的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说起边检站的“老黄牛”,人人都知道,他就是他们的那个“干儿子”、“干爸爸”,那个当了20年的---老兵。黄继斌做双拥工作多年,几乎走访过梧州所有的街道办事处、小学校和养老院。定期不定期组织官兵到敬老院做好事办实事是他的家常便饭。无数次在周末,为孤寡老人洗衣服、擦门窗、剪头发;在学习雷锋活动过程中,组织官兵走上街头,开展义务为民服务,受到驻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黄继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军民关系,同驻地老百姓奏响了“爱民、拥军”曲。他还经常与共建单位联系,开展各种联欢等有意义的警民共建活动,使拥军爱民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但被驻地市委、市政府评为“双拥先进单位”,而且他本人也曾先后4次被梧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双拥先进个人”。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桂ICP备15009969号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09号
网站主办: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梧州市平安办
电话:0774-6022086  邮箱:paw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