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潮头解厄困 方寸之地写忠诚
——梧州市消防支队长洲大队谱写拥政爱民赞歌记实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多年来,梧州市消防支队长洲大队全体官兵在大队党总支的带领下,继承发扬消防部队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灭火救援、社会救助、扶危济困活动,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意,用真情和热血谱写了警民一家、鱼水情深的赞歌。
梧州市坐落在三江汇合之地,同时也是丘陵地形的山城水都,长洲区是梧州市内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长洲消防大队作为一支驻守在人口密集、三合一场所众多、地理位置复杂的灭火救援队伍,几乎年年都在经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忠诚使命履行本职
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火灾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对于居住在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宝石基地、三合一场所密集的长洲区居民来讲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将宝石加工、仓储、起居三者结合在一起,一旦发生火灾,损失的就是他们一生的希望,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水平,长洲中队全体官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风里来雨里去,从难从严摔打部队,认真探索在灭火抢险中如何尽可能的减少损失的办法,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水平和作战效率,努力践行“人民消防为人民”这一宗旨,不断增强部队在新历史条件和日趋复杂的抢险救援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达到“闻警即出,出则能战,战之必胜”这一目标,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扶贫助学三年如一日
长期以来,长洲大队官兵在辖区党委政府和支队机关的领导下,牢固树立“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思想,自觉开展奉献爱心、扶贫助学活动,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多年来,长洲大队消防官兵养成了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这也是从一批批退伍老兵身上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就是“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每年春节、八一、老兵退伍前夕,战士们都会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了解辖区内贫困户、低保户的情况,并掏出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补贴,给生活最困难的群众送去急需的生活用品,送去温暖。
2005年11月,中队即将退伍的老兵得知驻地所在的长洲区有一名老兵叫莫文庭,1975年退伍后到梧州市针织厂工作,企业改制后,他因病下岗,其妻子也因病一直没有工作,家中16岁的小孩正在读初三,一家三口靠低保过着很贫困的生活。退伍老兵们表示想在离开驻地之前为这些贫困家庭出一点力,尽一份心。他们的想法得到大队党委的支持,迅速联系民政部门了解相关事宜。第二日,老兵们掏出不多的补贴自发为贫困家庭购买了大米、面条、食用油等一批物品,走进社区慰问困难群众。当那一份份生活急需用品由战士们亲手交到老人手上的时候,老人们激动的泪花也同时感动了这些即将退伍的老兵和在场的其他战士。
从2006年开始,每年退伍的老兵都对留队的同志多了一句叮嘱,那就是“要记得照顾那对小姐妹!”原来,2006年的八一前夕,队里的战士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说大塘社区里有一对父母双失的小姐妹,姐姐今年11岁,妹妹10岁,姐姐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生活十分艰苦,生活物资都是靠社区资助。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官兵们对姐妹俩的处境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自发在部队内部举行捐助活动,在八一节当天到小姐妹家中进行慰问,送去她们急需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与小姐妹共度一个有意义的建军节。由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开始,长洲大队的官兵和小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定期到家里看望姐妹俩,捐钱款购买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赠送她们,并鼓励她们战胜困难,战胜病魔,努力学习。2008年7月,中队官兵得知这对小姐妹因所住的房子漏水需要搬迁,而她们又无力支付搬家费用的时候,他们二话不说主动当起了搬家工人,帮助她们把家具搬往新的住所,还自发凑钱买了一台落地扇送给两姐妹,给她们炎热的夏天送去一丝清爽。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三年来,大队的干部战士,有调动的、有转业的、有退伍的,也有新来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不管是人员如何变动,长洲大队官兵和小姐妹的友谊,对她们的关爱,始终像传递火炬一样接力下来。
军民共建鱼水情深
在警民共建中,大队注重人人参与,坚持“共育、共建、共发展”的路子,发挥共建的最大效益。大队的共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始终坚持以警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一内容为核心,逐渐建立了一套“联合共建单位、依托社区平台、辐射广场文化、促进部队建设”的警营文化工作机制。大队一方面坚守传统的警营文化阵地,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一批文体器材,对军人俱乐部进行了装修,开展读书、影评、歌咏等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社区的文化资源,参与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和八一建军节,支队举办文艺演出,大队都联系大塘小学、梦之岛等共建单位,积极的准备节目,一起参加演出,通过演出充分体现新时代消防官兵的精神风貌,及军民鱼水深情。为贯彻落实消防工作“社会化”,大队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一方面结合每月一次的消防站开放,邀请市民、员工、学生、农民来队参观部队设施、官兵训练,通过消防知识讲座、器材展览、观看录像、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了驻地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自防自救能力。消防站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团体、社区和乡镇的群众近千人次;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消防部队正在开展的消防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的“四进”工作,充分发挥警民共建这个载体优势,每逢 “11•9宣传”、“学校安全教育周”、大中小学寒暑假以及其他节假日的时间,深入到学校、企业、社区、乡镇传授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并和大中小学联合举办消防夏(冬)令营,自2004年以来已经举办了10期消防夏(冬)令营,深得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长期以来,长洲大队采取了许多新形式,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娃娃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为了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安全整个社会”的目的,进一步推进梧州社会化消防工作的进程,长洲大队与辖区内的大塘、龙新等小学共建,成立“少年军校消防团”,并通过开展消防安全常识讲座、辅导学生学习消防知识、联欢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校与部队、学生与官兵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2005年,当时的长洲中队中队长唐国华同志被授予“全区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称号”,为梧州市消防双拥工作的累累硕果添上了浓重一笔。
赤胆忠心救民于水火
来过长洲消防大队的人总是会被官兵们视人民为父母的赤子之心所感动。2005年,梧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防洪堤外是高出警戒线10多米的滚滚西江洪水,堤下是军民一家齐唱的“同呼吸、共命运”赞歌:大队消防官兵与当地群众一起站在正经受巨大压力的防洪堤下垒沙袋堵管涌,饿了就啃一口干粮、累了就在马路边倒头就睡,齐心协力地打赢了那场惊心动魄的防洪堤保卫战;他们参加过2006年那场发生在榜山之梯的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战斗,大队全体官兵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在救灾过程中,官兵们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共出动人员204人次,车辆35台次,安全疏散转移遇险群众525人次,救出遇险群众103人次,挖出遇难者遗体3具,抢救财产10万元,排除山洪险情5处,冲洗街道9000米,清除淤泥450吨,为受灾居民送水850吨。特别是在榜山搜寻遇难者遗体的行动中,大队官兵面对恶劣的环境,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搜救任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作为当时梧州市唯一一支身兼特勤任务的消防部队,长洲大队长洲中队的特勤班是灭火及抢险救援的先头部队。2005年6月21日晚上9点多,三艘庞大的水泥浮船被洪水冲断缆绳后,撞在了云龙大桥的桥墩上,撞坏了两节护栏。其中一艘船筏卡在桥面上,另外两艘被冲到了桥的东侧, 缆绳缠住了桥墩,对大桥形成了千钧拉力,情况危急。百计用尽,终无法排险。翌日凌晨6时,特勤班的战士临危受命,驾着冲锋舟,奔向汹涌的洪流,将缆绳割断,解除了威胁大桥安危的最大危险;2005年6月23日中午12时35分,万秀区城东镇双桥村被洪水包围,其中6人被困在双桥小学一栋教学楼的屋顶上,洪水滔天,危在旦夕。长洲大队官兵闻警迅速到达现场,特勤班班长张冠涛在全体战友的安全保护下,冒着生命危险,顺着联系两岸的绳子,爬越60多米的滔滔洪水,把双桥小学被困的6名群众安全救出;6月23日晚上20时,刚刚从双桥撤出不久,大队官兵又接到大新桥80多名军民被被洪水围困的消息,于是又立即赶赴现场。为了安全及时救人,官兵们在对现场情况和官兵的救援实力作出分析后,果断展开救援行动。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官兵们没有一人退却,个个争先恐后地请战,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水上救援经验,他们沉着稳定地驾驶冲锋舟,避开了深黑湍急的漩涡和各种漂浮物,靠上了对岸。十几分钟后,第一批被困人员穿上救生衣后安全转移出来。随后,经过将近2个小时的奋战,消防官兵来回折返7次,成功将80多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
他们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军人,虽身处和平年代,却随时为了驻地群众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在大队辖区的长洲区,群众津津乐道的是这里有着一群可爱、可敬的兵。多年来,他们心系消防,胸怀百姓,积极探索新时期下急难险重各项抢险救援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默默地用热血和忠诚浇灌着“拥政爱民”之花,与此同时,上级党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了这支队伍充分的肯定: 2006年11月,长洲中队特勤班被评为公安消防部队先进集体;2007年6月,长洲消防大队被长洲区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扶持企业发展 突出贡献单位”殊荣;2007年12月长洲中队被评为全区公安消防工作先进集体。自2004年以来,中队1人荣立一等功,1人荣立二等功,8人荣立三等功,3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5人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4人被评为“优秀班长”,3人被评为“岗位练兵技术标兵”,4名士兵入院校提干。 尽管部队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个英雄集体一直在坚持不断赋予拥政爱民新内涵,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一曲曲对党和人民永远忠诚的赞歌。
(记者 李继远 通讯员 雷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