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邪门腐灵魂,年头年尾不知春(俚);人老心红称不老,未老先衰却装纯(下俚)。”5月10日,梧州市长洲区泗洲村的青山庙百姓大舞台上,一曲浓郁泗洲方言韵味的《反邪教》唱罢,新农村的新风尚在曲中轻轻送出。“俚……下俚”,悠扬曲调引来了村民围观,随后便兴致勃勃地团坐合唱起来。
“一生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愿望。泗洲村村民世世代代传唱‘下俚歌’, 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建立起学科技用科技、学法律用法律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乡风。”长洲镇党委书记莫黎介绍。
近年来,泗洲村结合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新气象,进一步拓宽“七五”普法宣传渠道,借助“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务助理”,积极探索新型普法宣传方式,通过建立小喇叭、小舞台、微课堂等载体,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推进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多层次多样化的创建活动,倡导相互体贴关爱的和谐新风。
驻村“小顾问”村民“大讲师”
“村里正创建特色旅游乡村,有一块空地村集体讨论后,决定用于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方便村里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但在施工时,有村民陈某阻挡不让施工,说是自家的宅基地。那么这块空地是不是这户村民的宅基地呢?”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因此,对于一户家庭有一处宅基地的,不能再拥有宅基地。
这是今年3月初,一堂生动的法制课正在进行之中,村里的法律顾问唐保定律师在泗洲村为村干部和村民的“以案说法”,唐律师结合村里的事情以案说法,向村民们讲解法律知识。唐律师告诉大家,村民在村里都有住房居住,并且在这空地上没有建筑物,符合村集体收回宅基地的情况,因此,该空地属于应该收回的宅基地。“现在政府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变了样,新时代大家也要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所以大家要支持政府的民生工程哦!”唐律师语重心长对村民说。当天,村民们还就各种法律问题咨询向唐律师。
很快,法律顾问联合村委通过做该户村民的解释工作,把法律法规讲清楚,得到村民陈某的认可和理解,村里就把这一处空地平整出来,安装了村民活动的体育健身设施。
村民黄超说:“通过法律顾问的普法,使我晓得了怎样用法,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怎样用法律去解决问题,自己懂得了如何去处理邻里关系,希望我们村上法律顾问能够长期开展法律讲座课,让法律走进我们的身边。”
唐保定律师介绍,他是前年来到泗洲村担任法律顾问,主要为村委和村民提供法律意见、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和参与人民调解。
“警务助理村治保主任陈建敏成了咱们村民的‘普法达人’。”村民刘大爷说道。辖区长洲派出所创新“一村一警务助理一微信群”真正让公安工作的触角得以延伸,他们凭借“邻里乡亲”的优势,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办得成事。所长侯平表示,目前泗洲村像陈建敏这样的“普法达人”共有10名警务助理,他们都是村民的“普法达人”。平常这些助理通过微信普法平台,随时向村民推送治安防范、治安信息、法律知识,毒品知识,使村民认清毒品危害,从自身做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做维护社会和谐的传播者,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小喇叭”筑起“普法广播学校”
“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或临时经商,普法对象难集中,普法时间难安排。特别是留守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普法内容难理解。”泗洲村委主任陈志军向记者道出了初衷。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辖区司法所、派出所结合本地实际推出 “小喇叭”做出农村普法大文章。
“现在村里有20多各小喇叭,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了我们村法制广播普法学校。”陈志军自豪地说。 村法制广播学校”教育内容系统、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密切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宣讲法律知识,深受村民欢迎。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短信,自称是一家医院的医生,说我儿子出了车祸,现正在他们医院准备接受手术,要马上汇1万块钱到他们医院卡号上。”梁姓村民说,“我赶紧打电话给在警务助理,但怎么也打不通。我当时就急了,准备马上到银行汇款。但妻子提醒我,说她在‘小喇叭’里听到过类似的欺诈现象,让我先不要急着汇钱,等事情弄清楚了再说。后来发现果然是个骗局,要不是‘小喇叭’提醒,我可能就上当了!”
“小喇叭”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也促进了和谐村居的建设。据陈志军主任介绍,有了“小喇叭”后,家庭邻里纠纷少了,村民也比过去更按规矩办事了,原来收“一事一议”费用,个别农户不跑三趟五趟别想收上来,今年“小喇叭”一喊,大家都来了。
“村里的法律顾问、警务助理微信工作群”每天定期推送有关民间借贷、婚姻财产纠纷、赡养等方面的法律常识、法律热点案例、法律政策解读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学法真是太方便了。“村民蒙维新高兴地说。
法律顾问、民警、警务助理甚至“普法达人“每天各种法律知识、普法案例将其转发到村微信群中,使普法信息可以在群众中迅速扩散,不仅方便群众在闲暇之余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广大群众还可以在群里沟通交流学法用法心得,营造“互动式”的良好学法氛围。记者扫描进入“一村一警务助理一微信群”,在微信群中看见可以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相关法律服务工作,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民警、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线进行专业解答,真正地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通过指尖上的“微平台”解决自家的法律难题。
“你好,这里是泗洲村法治宣传直通车……”法治宣传直通车每天准时“发车”,为群众源源不断地送去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 微信群普法宣传方式便捷高效,不仅为镇、村两级干部了解群众所需所想、交流探讨法律服务工作难题提供了便利,同时扩大了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增加了普法受众人数,让全村群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了解最新法律法规和信息动态,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有效满足村民对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对建设法治泗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俚”声声,唱响新时代普法歌
泗洲村位于西江黄金水道上的要冲,长洲水利枢纽上游,辖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共1056户,人口4000多人。村民不种稻黍,不栽作物,靠的是结网打鱼,进城经商,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活出了精彩。“左右是江,前面是江,警民鱼水情;不背山,不临山,警察就是咱靠山!”这首由当地群众自编的民谣,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辖区派出所构建和谐警民、干群关系的感激之情。
“普法宣传要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经常看。”长洲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达鹏如是说。
“俚——下俚……”,在泗洲村,最引以为傲的,便是下俚歌。今年三月三,泗洲村举行“壮族三月三·长洲好嗨森”——以歌圩主题的旅游嘉年华活动。
泗洲村委主任陈志军自豪地说:“在岛上不会看见有一座坟墓,村里的近10间庙堂里面敬拜的不是鬼神,而是当地的名人、英雄。”
泗洲村“下俚歌谱”中写到,下俚歌中因曲调中有“下俚”二音,久而久之便定名“下俚”传承下来,下俚歌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山歌,这种山歌的曲调保存了古代的曲韵,每四句为一首或一节,句句都有“下俚”的尾音,下俚词则是普通的七言诗,若按照平平仄仄的押韵规则,就成了七言律诗。《法治社会人平等》把“依法办事讲廉洁,人人守法心明亮”的法治理念写得通俗易懂;《民主最能得人心》、《处世就要讲诚信》引导村民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注入了最新鲜的国家政策和新时代道德观念等元素。“这样才能保持下俚歌的生机活力。”陈志军说。他认为,下俚歌要跟着时代走,才能唱出新意,传递正能量,才能在新时代展现古韵魅力。
文化节搭建起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的舞台,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泗洲村平安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小店开着门,就算没人看管,东西也不会丢。”村民李雪玲说道。李雪玲是土生土长泗洲村人,在村内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她说,泗洲村民讲诚信,邻里互相照顾。
泗洲村民风淳朴早已名声在外。记者在村子“自助菜市”看见,这里的蔬菜摊都只见买菜人不见卖菜者,在杂货店与肉摊间的水泥台上摆着4个菜篮。很多村民已记不清楚自助菜市什么时候出现,但十多年来未曾关张。“村民相互信任,让自助菜市存在10多年。”侯平所长说。
“邪教邪门腐灵魂,年头年尾不知春(俚);人老心红称不老,未老先衰却装纯(下俚)。”梧州市防范处理邪教办负责人对泗洲村村民唱“下俚歌”形式宣传反邪教提升了反邪教宣传的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歌祈祷,借歌抒怀,以歌唱平安,泗洲村民随口而出的下俚歌唱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一赞泗洲生态好(下俚),树绿水清多环保(下俚),社会治安防控牢(下俚),村民安居又乐业(下俚)……”
2017年3月30日,泗洲村举行“壮族三月三·长洲好嗨森”——以歌圩主题的旅游嘉年华活动。
泗洲村“壮族三月三·长洲好嗨森”——以歌圩主题的旅游嘉年华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李继远 方有庆 姚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