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烈士不容忘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脊梁,是时代的先锋。
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巩固和转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运用梧州“红色资源”深化检察干警的革命传统教育,4月1日,梧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检察院、万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万秀区城东镇,开展清明节英烈纪念活动。
“为了祖国和人民”
位于梧州市万秀区城东镇双桥村的海军防空隧洞工程,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的国防工程之一。“当年国家生产力落后,这些隧洞都是战士们用铁锨出头,靠双手挖出来的”,城东镇人大副主席李金华指着隧洞向检察干警们介绍道。细雨淅沥下,斑驳光影在洞口划过,似乎能看到先辈们在挥汗开山移石的壮观场景。在他们的身后,是他们一心守护的亲人和家乡。城东镇共有8个防空隧洞,每一寸,都抛洒着老一辈军人的血和汗。此时此刻,大家仿佛感受到了为国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澎湃精神。
“没有他们,哪有我们”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修建防空隧洞的艰辛过程中,有6名军人为了国防事业光荣牺牲,分别安葬在附近山坡。因年代久远、部队番号变更、信息不全等原因,导致烈士墓没有转交到政府统一管理,存在无人管理、杂草丛生,部分墓体墓碑损坏、无法辨别烈士身份的情况。在城东镇双桥村散葬烈士墓原址旁,万秀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韦琳向干警们介绍整改前后的情况。该院通过行政公益诉讼与责任部门磋商,督促维护好英烈设施。相关部门积极整改,对烈士墓及周边道路全面修缮,粉刷描红碑文,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修缮以后,附近群众常会来祭奠,城东镇人大副主席李金华介绍说,村里的高龄老人时常会念叨,没有他们,哪有我们。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2021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开展全国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梧州市人民检察院与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学党史、缅英烈、护忠魂”座谈会,并签订了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共同推动6座散葬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集中管护工作。在梧州市烈士陵园内,万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钟萍介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属地政府,主动全面履职,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想方设法联系上烈士所属部队,多方奔走为烈士寻找亲属,核实六位烈士的详细资料及烈士身份评定工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按照对散葬烈士墓“应迁尽迁、集中保护”的原则,散葬在城东镇的六位烈士遗骸,在2021年12月22日集中迁入梧州市烈士陵园。忠魂何处觅,清明可到家,时隔半个世纪,烈士们终于再度重聚。烈士遗属的哀思,广大群众的缅怀,都得以了慰藉。
梧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陆寿林介绍,近年来梧州市检察机关依法履职,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和磋商,推动各级部门投入整改资金3438.2万元,整改英烈纪念设施44处,切实做好英烈保护工作,传承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
烈士纪念碑前,海棠花落,满目繁华。检察干警集体敬献鲜花,驻足默哀,表达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纪念碑上,先辈雕像们栩栩如生,一如生前冲锋奋战的模样。他们面向青山而立,身后,正是他们期盼的盛世河山。
(陆寿林 陆林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