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前移构筑源头治理“前哨站”
    ——梧州龙圩区警方组建警务服务队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来源:平安梧州网总编室  发布日期:2022-04-13  分享到:

今年3月中旬,新地镇回龙村一件持续多年的邻里宅基地纠纷终于在双方握手言和中落下帷幕。对梧州市公安局龙圩区分局新地派出所的驻村民警陈金说,他所见证的这个“和谐时刻”,也是其成为村警务服务队员参与排查调结这起矛盾纠纷最终化解的标志性“大事件”。

如今在龙圩区各派出所,群众有矛盾找驻点民警和调解员已成常态,实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今年3月份以来,龙圩公安机关警务前移, 组建社区乡村警务服务队,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前移至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构筑起治理“前哨站”,实现警务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城乡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护航乡村振兴。

民警进驻基层治理“前哨站”

“在辖区4个镇我们都设立了农村警务服务队,民警依托各个村的警务室快速转变成‘数据员、调解员、巡防员、勤务员’角色……”龙圩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邹海向记者介绍。此举将民警融入农村基层治理,把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掌握社情民意、维护治安秩序等职责落到实处,可以实现管理、治理、服务相统一的效果。

龙圩警方依托“一村(社区)一警务助理”制度,让村(社区)警务室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延伸。村(社区)民警由“参与者”转变为“牵头者”,进一步推动基层警民共治,拓展基层警务工作维度,切实将基础警务工作主动融入到基层治理中去。目前,首批47名警务服务队员已进驻辖区59个治安复杂的行政村(社区),充分发挥了党员民警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基层警务室同时整合联防资源,把巡逻队员、网格员和物业保安、党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全部发展为‘红袖套’志愿者队伍,充实壮大群防群治力量。”邹海告诉记者。

 “您好!扫码、测温、戴口罩等疫情防控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马虎不得,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人,科学规范佩戴口罩,注意加强个人防护。”4月10日,城西派出所驻村、社区服务队员莫杰辉不停叮嘱临街商铺经营户。当天,民警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等10余人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巡查小组,走进辖区银行网点、沿街商铺开展检查和宣传,督促辖区商铺、农家乐等场所严格落实“佩戴口罩、体温测量、通风消毒,查验健康码、行程码”等规定,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入,一丝不苟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同时,各镇驻村警务服务队员分别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基层力量,走村串户,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小喇叭宣传等方式,深入群众家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线。

依托各警务室,民警得以值班期间24小时在警务点开展各项工作,包括接处警。而非值班期间,民警白天带领网格员入户调查,夜间指导组织群防力量进行巡逻防控,切实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矛盾纠纷线索通过群众反映和民警主动摸排,纷纷汇集于一处。

  如今,基层社区、农村内的见警率也大大提高了。“现在村里经常能看见警察和警车。”都梅村的村民对记者说到。

警务服务队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3月30日下午,城西派出所古凤村驻村服务队员莫杰辉在工作中发现村中有三辆可疑车辆,并立即报告值班所领导。所长廖秋平立即组织警力前往核实。经查,该三辆车辆均为涉案车辆,民警在核实情况后联系车辆失主,并将三辆车全部归还失主,为群众挽回了损失,切切实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在警务助理的帮助下,各派出所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警务工作前移,扩大了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空间,更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激活了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神经末梢”。

警务服务队按照“分组包片、区域协同”的工作原则,负责警务区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采集和治安要素管理、街面巡逻防控。民警依托基层警务室,长期驻扎在村、社区,有力抓实人口管理、社情反映、矛盾调处、隐患排查等各项基础工作,保证了基层管理的全覆盖和精细化。通过驻村民警动员广大群众,佩戴“红袖标”自发组成巡逻小组,形成 “人人是卫士、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格局。

“一村一警务助理”推行以来,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如同钉下了一颗颗扎扎实实的钉子。警务助理每天穿梭在各个村庄的每家每户里,大力开展反诈、反邪教、禁毒、疫情防控等宣传,同时对辖区林地、山地、邻里等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小矛盾现场化解,大矛盾上报派出所联合调解,有效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最大限度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更是积极开展对吸毒人员、精神病患者等走访管控工作,切实掌握重点人员思想状态。

4月10日,警务助理王冰锋、莫金对在走访工作中发现,河步村西岸组的莫某处于发病状态,且家属已无力监管,得知情况后,大坡派出所民警及警务助理立即赶往现场,并协助家属将该名精神病人送往精神病院治疗。得到患者家属和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为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组式”警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随着警务服务队的成立,龙圩辖区内的基层警务室、警务站都设置了纠纷调解点。民警深入基层,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搭建对话平台,让群众有矛盾找驻点民警和调解员,实现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3月24日,广平派出所警务服务队员钟嘉兴通过走访得知,广平镇某村蒋某建化粪池在杨某土地交界处,因土地权属界线问题双方产生纠纷。服务队员耐心引导双方和平解决问题,消弥双方累积的负面情绪,最终双方答应待政府相关部门调查取证之后,再做处理。

记者了解到,龙圩区警方创新在新型社区和农村警务机制,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治安状况等因素,在居民区相对集中的区域,按照一区一警模式推行“居家式”警务;在居民区与商业区交错、治安较为复杂的区域,按照一区两警的模式推行“搭档式”警务;在商业区集中、车站等重要场所、治安情况特别复杂的警务区,按照一区多警的模式推行“团组式”警务。在农村将若干行政村划分为一个警务区,按照一区一警模式推行“包片式”警务。以信息化手段打通沟通壁垒,鼓励居民建言献策,同时,民警通过微信群可以直接点对点地面对群众收集不稳定因素,而村民小组长和网格员则将了解到的不稳定因素通过“管理微信群”及时上报,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早工作。

“门口贴上这张纸,比贴门神都好使!”大坡镇料神村村民陈大妈对驻村民警在家门口贴的“警民联系提示卡”很是满意。在村民们看来,这张小小彩纸就是他们的“平安符”。

3月23日22时,新地派出所在“一村一警务助理”微信群中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新地镇某村商店门口外有一位迷路老人。接到警情后,警务服务队员陈金通过手机人脸识别功能,核实了老人的身份信息,联系上其家属,并将迷路老人护送到家,其家人对热心群众及民警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民警提醒老人家属,要多加注意老人的外出动向,在老人身上携带写有姓名、联系电话等的“信息卡”,以便公安机关和热心群众及时联系家属。

截止4月12日,龙圩公安机关警务服务队共实地走访群众1500多人次,网格防疫宣传3000余人次,调解纠纷83起,开展治安和安全生产检查47间。警务服务队下沉村、社区,把服务、宣传、调解、防范等公安工作与基层事务进行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李继远 甘泽民 冯东山)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桂ICP备15009969号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09号
网站主办: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梧州市平安办
电话:0774-6022086  邮箱:pawzw@163.com